点击收藏后,可收藏每本书籍,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

第十卷

神仙传 [晋] 葛洪 26045 2025-10-28 08:54:07

沈文泰 附李文渊

【题解】

沈文泰应为汉代仙人,本篇主要记述“红泉丹法”是其与弟子李文渊所传。按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金丹》所述,葛洪时代,其所见丹法甚多,“红泉丹法”为其中一种。

沈文泰者,九嶷人也〔1〕。得红泉神丹〔2〕,去土符延年益命之道〔3〕,服之有效。

欲之昆仑〔4〕,留安息二十余年〔5〕,以传李文渊曰〔6〕:“土符却不去,服药行道无益也。”文渊遂受秘要,后亦升仙。

今以竹根汁煮丹,及黄白去三尸法〔7〕,出此二人矣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九嶷(yí):也作九疑,山名,又名苍梧山,位于湖南南部永州宁远境内。

〔2〕红泉神丹:《抱朴子·内篇·金丹》曾说此法:“又李文丹法,以白素裹丹,以竹汁煮之,名红泉,乃浮汤上蒸之,合以玄水,服之一合,一年仙矣。”

〔3〕土符:古代择日术中属于月神的一个恶神,此处意已不可考,联系上下文,应与“三尸”有关联。

〔4〕昆仑:指昆仑山,道教神山,在今新疆境内。

〔5〕安息:即安息帝国,古国名,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,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。建于前247年,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。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。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,东抵阿姆河。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,成为商贸中心,与汉朝、罗马、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。汉武帝时,曾派使者与之交流。

〔6〕李文渊:沈文泰弟子,具体不详,注〔2〕中所提的“李文”似应为此人。

〔7〕黄白:指金银。三尸:指人身中魂灵鬼神之类。详见《刘根》篇注。

【译文】

沈文泰是湖南九嶷山人。他得到红泉神丹的制作方法,还有去土符延长生命的道术,他施行后十分有效。

他想去昆仑山,但先待在安息国二十多年,把道术都传给了李文渊,对他说:“人身中的土符除不掉,服丹药修道术都没有用。”李文渊学了他的修道秘诀,后来也升天成仙了。

现在用竹根汁煮制丹药的方法,还有用金银去除人身中三尸的方法,都出自这两人。

涉正

【题解】

涉正为汉末方士,现存资料较少,从本篇所记来看,他应该是当时修炼各家中的一家。

北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一〇九“涉正”条多一句“李八百(见《李八百》篇)呼正为四百岁儿”,南宋陈葆光《三洞群仙录·子房万户涉正一室》篇引《神仙传》,此句则变为“李八百呼为千岁小儿”。

涉正,字玄真,巴东人也〔1〕。说秦始皇时事,了了似及见者。汉末,从二十弟子入吴〔2〕。

莫有见其开目者,有一弟子,固请之,正乃为开目。目开时,有音如霹雳〔3〕,而光如电照于室宇。弟子皆不觉顿伏,良久乃能起,正已复还闭目。

正道成,莫见其所服食施行〔4〕,而授诸弟子皆以行气〔5〕,绝房室〔6〕,及服石脑小丹云〔7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巴东:古名为巴,主要分布在今川东、鄂西一带。周武王克殷,封为子国,称巴子国。秦时为巴郡,东汉建安六年(201)改固陵郡置,治所在鱼复(今重庆奉节东)。

〔2〕吴: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,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。

〔3〕霹雳:又急又响的雷,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。

〔4〕服食:指修道人士服用草木、矿物药物等以求长生,也作“服饵”。

〔5〕行气:道教一种修炼方法。详见《老子》篇注。

〔6〕绝房室:房室,指房中性生活。本句在《云笈七签》卷一〇九“涉正”条中为:“而授诸弟子皆以行气、房室及服石脑小丹云。”《云笈七签》承袭的应该是早期《神仙传》的内容,后世把“房室”改为“绝房室”,反映了对房中术态度的变化。

〔7〕石脑:一为矿物药禹余粮别名,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,主含碱式氧化铁。具有涩肠止泻、收敛止血之功效。另南朝梁陶弘景《真诰》中记载:“石脑故如石,但小斑色而软耳,所在有之,服此时时使人发热,又使人不渴……石脑,今大茅东亦有,形状圆,小如曾青,而质色似钟乳床。”此为钟乳石的一种。小丹:相对于服用后能成仙飞升的大丹而言,指仅具有强壮延年而不能成仙飞升的丹药。

【译文】

涉正,字玄真,巴东人。他跟人说起秦始皇时候的事,都一清二楚,就像亲眼看见一样。汉代末年,他带着二十个弟子进入吴地。

没有人见过涉正睁开过眼睛,有一个弟子,就一再请求他开一次眼,涉正就答应为他们开一次。他把眼睛睁开的时候,突然出现打雷的霹雳之声,屋子里也出现一道电光,把整个屋子照得通亮。弟子们吓得不自觉地趴到了地上,过了好久才起身,涉正已经恢复了闭目的状态。

涉正修道成功了,但人们也没看见他服食过什么东西,他传授给弟子们的,就是行气法,并且要他们断绝房室生活,还有服用石脑炼制的小丹药。

皇化

【题解】

九灵子为皇化的号,皇化应为晋代之前一修炼家,但其资料缺失,详情已不可考。从文中来看,葛洪曾见其所著书,并曾引用,可能为《九灵子经》之类。元赵道一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中引《神仙传》,第二段后文字多了几句:“田蚕大行,六畜繁孳,奴婢安家,疾病得愈。县官道解,争理得胜,百事皆利。世有专世,行此道者,大得其妙。”

九灵子,姓皇名化,得还年却老胎息内视之要〔1〕,五行之道〔2〕。其《经》曰:“此术可以辟五兵〔3〕,却虎狼,安全己身,营护家门,保子宜孙,内外和穆,人见则喜,不见则思。

“既宜从军,又利远客,他人谋己,消灭不成。千殃万祸,伏而不起。杜奸邪之路,绝妖怪之门。咒咀之者〔4〕,其灾不成;厌蛊之者〔5〕,其祸不行;天下诸贤,皆来宗己,倾神灵之心,得百姓之意。”

在人间五百余年,颜色益少,后复炼丹,乃登仙去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胎息:古代修炼方法之一,指通过静坐行气等,使出现口鼻呼吸自然停顿,但下腹丹田内有呼吸起伏的现象,类似胎儿在母腹中的脐带呼吸,又称内呼吸。清王士端《养真集》:“止有一息,腹中旋转,不出不入,名曰胎息。”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释滞》中说:“得胎息者,能不以鼻口嘘吸,如在胞胎之中,则道成矣。”《抱朴子·内篇·遐览》中记有《胎息经》。内视:又称内观,《胎息经》中说:“天之神发于日,人之神发于目,目之所至,心亦至焉。”所以,凡人行静坐胎息法时,需要返观内照,以凝神安息。《抱朴子·内篇·遐览》中记有《内视经》。

〔2〕五行之道:指《墨子五行记》之术。

〔3〕辟(bì):古同“避”。躲开的意思。五兵:原指五种兵器,这里指战乱之祸。

〔4〕咒咀(zuǐ):又作“咀咒”。诅咒、咒骂的意思。

〔5〕厌蛊(ɡǔ):指用巫术致灾祸于人。

【译文】

九灵子,姓皇名化,他得到了恢复年轻延缓衰老的胎息内视修炼要诀,还有五行修炼秘诀。他的《经》书中说:“这个道术可以避开战乱的伤害,能够退却虎狼等野兽,保护自身安全,并能守护家门,还能让子孙后代的家庭都内外和睦,相互看到时就会心生欢喜,见不到时会相互想念。

“如果当兵也不用担心,客居远处也不会有危险,如果有别人来谋害自己,他们就会被消灭而谋害不成。千万种潜在的灾祸,都会被抑制住而不会发生。把奸邪之人都赶走,妖魔鬼怪都不会上门惹祸。如果被人诅咒,那些诅咒的话将不会应验;如果被人施了巫术,巫术的伤害也不会起效;天下的贤人都会来尊奉自己,做事会得到神灵的赞许,也会受到老百姓的拥护。”

他在人间待了五百多年,面容越来越年轻,后来又炼丹服药,于是登天成仙走了。

北极子

【题解】

北极子具体情况不详,本篇主要引述其著作,概括其思想主要为爱神,以及养生需要用生命自身去修炼的思想。

署名唐王松年的《仙苑编珠·九灵却祸北极贵精》篇引《神仙传》说:“北极子姓阴名恒,得保神养性、贵精之道,其要曰:‘以金治金谓之真,以人治人谓之神。’”文字与本篇略有出入。

北极子,姓阴,名恒,其《经》曰:“治身之道,爱神为宝〔1〕,养性之术〔2〕,死入生出,常能行之,与天相毕。因生求生,真生矣。以铁治铁之谓真,以人治人之谓神。”

后服神丹仙去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神:古代修炼家指脑精深细微的物质结构及脑意识思维活动,中医认为,“神、气、形”是生命最重要的三要素,人若要健康长寿,需要保养好它们三者,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中说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三者中,又以养神为最重要。

〔2〕养性之术:指养生长寿之术。

【译文】

北极子,姓阴,名恒,他的《经》书说:“修身的道理,应以爱神为最重要,养生的方法虽多,但首先要知道神在死后会消逝,只有人活着才能发生功用,所以要是能经常施行养神之术,则寿命会与天地共长久。用生命之神来求得长生,才是真正长生的方法。就像用铁来打造铁器才能得到真正的铁器,用人身本来具有的东西来修炼生命才是真正的修炼。”

他后来服用神丹成仙走了。

李修

【题解】

李修属于房中修炼家,与房中修炼家里的五行派(见《天门子》篇)有一定渊源。唐五代杜光庭《墉城集仙录》中有《太阳女》一篇,说太阳女“得内修之要,吐纳之益,敷演五行之道,用之深妙,行之甚验”。并说她“奉事绝洞子”,由此可知,绝洞子的房中术与五行派是有关联的。

绝洞子,姓李,名修。其《经》曰:“弱能制强,阴能弊阳〔1〕,常若临深履危〔2〕,御奔乘驾,长生之道也。”

年四百余岁,颜色不衰,著书四十篇,名曰《道源》〔3〕。服还丹升天也〔4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弊:使之败或使之疲困。

〔2〕履(lǚ)危:步入危险的地方。

〔3〕《道源》:为李修所著书名,今已不存。

〔4〕还丹:一种炼制的内服丹药,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金丹》:“若取九转之丹,内神鼎中,夏至之后,爆之鼎热,内朱儿一斤于盖下。伏伺之,候日精照之。须臾翕然俱起,煌煌,神光五色,即化为还丹。取而服之一刀圭,即白日升天。”

【译文】

绝洞子,姓李名修。他写的《经》书上说:“柔弱能够克制刚强,阴能败阳,在行房中之事时,要能时刻保持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的警觉心,如此御女,就是长生不老之道了。”

他年纪四百多岁时,面容还不衰老,写了四十篇文章,集名叫《道源》。后来他服用还丹升天走了。

柳融

【题解】

关于柳融的资料极少,从本篇看,他会变化之术,与《墨子五行记》似有关联。

南极子,姓柳名融。能含粉成鸡子〔1〕,吐之,数十枚。煮而啖之〔2〕,与鸡子无异,黄中皆余粉少许,如指端者。

取杯咒之,即成龟,煮之可食,肠藏皆具〔3〕。而杯成龟壳,煮取肉,则壳还成杯矣。

取水咒之,即成美酒,饮之醉人。

举手即成大树,人或折其细枝,以刺屋间,连日犹在,以渐萎坏,与真木无异也。

服云霜丹〔4〕,得仙去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鸡子:即鸡蛋。

〔2〕啖(dàn):吃或给人吃。

〔3〕藏(zànɡ):指内脏。

〔3〕云霜丹:具体不详。

【译文】

南极子,姓柳名融。他能含一口面粉然后变成鸡蛋,从嘴里吐出来,有几十个。把那些鸡蛋煮熟吃,跟真鸡蛋味道一样,蛋黄中还会看到一些面粉,有指甲尖那么一点。

他拿来一个杯子对它施咒,杯子就变成了乌龟,把乌龟煮熟了可以吃,乌龟的肠子和脏腑都有。杯子变成了乌龟壳,把煮熟了的乌龟肉剔出来,则乌龟壳又会变成杯子。

他对着水施咒,水就变成了美味的酒,喝了会醉人。

他把手举起来就变成了一棵大树,有人去折断一条细树枝,插在屋子里,那树枝会好几天都在,最后慢慢变得枯萎败坏,跟真的树木一样。

他后来服用云霜丹,成仙走了。

葛越

【题解】

黄卢子葛越,也有版本误作葛起或葛期,其具体情况已不详。

南朝梁陶弘景《真灵位业图》中提到黄卢子为:“西岳公,姓葛,禁气召龙。”北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和署名唐王悬河的《三洞珠囊》等书都有引《神仙传》黄卢子的故事,内容与本篇差异不大。《云笈七签·三洞经教部·三洞并序》中说:“昔黄帝东到青丘,过风山,见紫府真人,受《三皇内文》。又黄卢子、西岳公皆受《禁虎豹之术》。”这里似把《真灵位业图》中提到的黄卢子的号和“西岳公”误当作了另外一个人,同时也说明黄卢子的禁术是紫府真人所传授的,紫府真人传与黄帝是同时代人。唐独孤及《毘陵集·华山黄神谷宴临汝裴明府序》题注引《图经》,说华山黄神谷,是“仙人黄卢子得道升仙之所”,南宋陈葆光《三洞群仙录》卷十曾说黄卢子为壶公师(见《壶公》篇)。

黄卢子,姓葛名越,甚能治病,千里寄姓名与治之,皆愈,不必见病人身也。善气禁之道〔1〕,禁虎狼百虫〔2〕,皆不得动,飞鸟不得去,水为逆流一里。

年二百八十岁,力举千钧〔3〕,行及走马。头上常有五色气〔4〕,高丈余。天下大旱时,能到渊中召龙出〔5〕,催促,便升天,使作雨,数数如此。

一旦,与亲故别,乘龙而去,遂不复还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气禁:即禁气术,是一种通过自身的气来禁物,使所禁之物按自己的想法去表现的法术。

〔2〕百虫:指百兽。虫,动物的通称。

〔3〕千钧:形容非常重。钧,古代重量单位,一钧约等于三十斤。

〔4〕五色气:为彩色云气,古人以为五色气为祥瑞之气。

〔5〕渊:深水,潭。

【译文】

黄卢子,姓葛名越,他很会治病,把一千里之外的病人姓名告诉他,让他治疗,他都能治好,不需要见到病人本人。他会禁气的道术,对虎狼百兽施禁术时,让它们都不能动,飞鸟也飞不走,河水则会逆流而上一里远。

他二百八十岁时,还能举起千钧重的东西,走起路来像奔跑的马那么快。他头顶上经常有五彩的气,有一丈多高。遇到天下大旱,他能从深渊里召唤出龙,催促一下,那龙就飞升到天上,他就让龙下雨,每次都这样。

一天早晨,他跟亲人好友告别,乘着龙飞走了,就再也没有回来。

陈永伯 附增族

【题解】

陈永伯应为汉代人,因资料缺乏,详情已不可考。

陈永伯者,南阳人也〔1〕,得淮南王七星散方〔2〕,试按合服之,二十一日,忽然不知所在。

永伯有兄子,名增族,年十七,亦服之,其父系其足,密闭户中,昼夜使人守视之,二十八日,亦复不见,不知所之。

本方云:“服之三十日,得仙。”陈氏二子,服未三十日,而失所在,后人不敢服。

仙去必有仙官来迎,但人不见之耳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南阳:河南省辖市,古称宛,位于河南西南部、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,因地处伏牛山以南,汉水以北而得名。秦时置南阳郡,汉代延置,三国时南阳为魏国所有,隶属荆州,晋代时南阳曾为南阳国,辖十四县,都宛。

〔2〕淮南王:即刘安。七星散:道家散药,具体成分不详。

【译文】

陈永伯是河南南阳人,他得到了淮南王刘安的七星散方,就试着按照方子所说的配药服用,过了二十一天,忽然就不见了。

陈永伯的哥哥有个儿子,叫陈增族,当年十七岁,也要服用那个药,于是他的父亲就把他的脚拴住,放在一个密闭的屋子里,白天黑夜都派人看守着他,等到他吃药的第二十八天,人也不见了,不知道去了哪里。

那个方子里说:“服用三十天,就可以成仙。”陈家有两个孩子,都没有服到三十天,就不见了,于是后人就不敢再去服了。

成仙而去的人必定有仙官来迎接的,只是凡人看不见罢了。

董仲君

【题解】

董仲君,汉代方士,汉武帝时人。北宋李昉等《太平广记·道术一·董仲君》引东晋王嘉《王子年拾遗记》记其为汉武帝刻李夫人石像事,与本篇内容不同。

从本篇内容来看,董仲君善于道术中的幻术。

董仲君者,临淮人也〔1〕,少行气炼形〔2〕,年百余岁不老。

尝见诬系狱,佯死,臭烂生虫,狱家举出而后复生,尸解而去〔3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临淮:汉武帝元狩六年(前117)置临淮郡,郡治徐县(今江苏泗洪南)。

〔2〕行气炼形:方士修炼之术。

〔3〕尸解: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。

【译文】

董仲君是临淮郡人,他年轻时练习行气养形之术,到一百多岁了还不衰老。

他曾经遭人诬陷,被关进了监狱,他就假装死了,尸体发臭腐烂生出虫子来,管监狱的人把他抬出来后,他又活了过来,他最后尸解成仙走了。

王仲都

【题解】

王仲都,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引《神仙传》说他是汉中人,汉元帝时道士。东汉桓谭《新论》中称汉元帝偶然患病,下诏征召方士,汉中献道士王仲都,因能耐寒,被封为御前待诏。后汉元帝在夏天又试其耐热,故事内容与本篇大致相同。

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杂应》中说“不热之道”为“服六壬六癸之符,或行六癸之炁,或服玄冰之丸,或服飞霜之散”。并说:“幼伯子、王仲都,此二人衣以重裘,曝之于夏日之中,周以十炉之火,口不称热,身不流汗,盖用此方者也。”就是说葛洪认为,王仲都能耐寒热是因为服用了一些药物所致。

王仲都,汉人也,一云道士,学道于梁山〔1〕,遇太白真人〔2〕,授以虹丹〔3〕,能御寒暑,已二百许年。

汉元帝召至京师〔4〕,试其方术。尝以严冬之月,从帝出游,令仲都单衣乘驷马车〔5〕,于上林昆明池〔6〕,环水驰走。帝御狐裘〔7〕,而犹觉寒,仲都貌无变色,背上气蒸烋烋然〔8〕。又当盛夏,曝之日中,围以十垆火〔9〕,口不称热,身不流汗,后亦仙去。

桓君山著《新论》〔10〕,称其人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梁山:位于陕西合阳与黄龙交界处。

〔2〕太白真人:具体不详,唐施肩吾《西山群仙会真记·识物》篇中曾引用了太白真人论修行的一段话。

〔3〕虹丹:一种内服的丹药,具体不详。

〔4〕汉元帝:即刘奭(前74—前33),汉宣帝刘询与嫡妻许平君所生之子,西汉第十一位皇帝。京师:即当时的国都长安(今陕西西安)。

〔5〕驷(sì)马车:套着四匹马的高盖车。后也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。也形容显达富贵。

〔6〕上林:指上林苑,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(前138)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,规模宏伟,宫室众多,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,今已无存。上林苑地跨长安、咸阳、周至、户县、蓝田五县县境,纵横三百里,有灞、浐、泾、渭、沣、镐、涝、潏八水出入其中。昆明池:故址位于距陕西西安西南十五公里的长安区斗门镇沣西一带,是汉代上林苑的一部分。昆明池先前是一片面积很大的沼泽洼地,属于西周灵池的一部分,汉武帝时因想开通与天竺国(即今印度)的竹制品贸易,被昆明国阻隔,于是于元狩六年(前117年)开凿了类似昆明国滇池的昆明池。初衷是为操练水军,以便征讨西南诸国。昆明池至唐开元年间(713—741)依旧烟波浩渺,成为唐代京城长安著名的游览胜地,至晚唐时,已基本干涸。

〔7〕狐裘(qiú):狐皮大衣。

〔8〕烋烋(xiū)然:这里形容汗液大量蒸发的样子。

〔9〕垆(lú):通“炉”。

〔10〕桓君山:指桓谭(前23—56年前后),东汉哲学家、经学家、琴师、天文学家。字君山,沛国相(今安徽淮北)人。17岁入朝,79岁卒于任上,历事西汉、王莽(新)、东汉三朝,官至议郎、给事中、郡丞。爱好音律,善鼓琴,博学多通,遍习五经,喜非毁俗儒,反对谶纬神学。著有《新论》二十九篇,多已佚。

【译文】

王仲都是汉代人,有人说他是道士,在梁山学道术,遇到太白真人,传授他虹丹法,他学成后能抵御寒暑的变化,已经在世近两百年了。

汉元帝把他召到京师,想试验他的方术。就在严寒的冬天,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出游,命令他只穿着单衣乘坐在四匹马拉着的车子上,在上林苑的昆明池周围,绕着昆明池奔跑。汉元帝穿着狐皮大衣,还觉得很冷,仲都却面不改色,后背甚至热气腾腾。又在大夏天的时候,让他到太阳底下暴晒,在周围围上十个带火的火炉,他也不说热,身上也不出汗,后来成仙走了。

桓谭所写的《新论》里,曾提到这个人。

离明

【题解】

离明本属魏晋时房中术修炼家五行派玉子一门,《神仙传·太阴女》篇中,曾提到太阴女多年求师不得,后得遇太阳子而得道。其中有太阳子所说“共事天帝之朝,俱饮神光之水,身登玉子之魁,体有五行之宝”句,可知其与玉子的渊源。

太阳子,姓离名明,本玉子同年友也〔1〕。

玉子学道已成,太阳子乃事玉子,尽弟子之礼,不敢懈怠〔2〕。然玉子特亲爱之,有门人三千余人,莫与其比也。好酒,常醉,颇以此见责。然善为五行之道〔3〕,虽鬓发斑白,而肌肤丰盛,面目光华,三百余岁,犹自不改。

玉子谓之曰:“汝当理身养性,而为众贤法师,而低迷大醉,功业不修,大药不合,虽得千岁,犹未足以免死,况数百岁者乎,此凡庸所不为,况于达者乎!”对曰:“晚学性刚,俗态未除,故以酒自驱其骄慢。”如此著《七宝树之术》〔4〕,深得道要,服丹得仙。

时时在世间,五百岁中,面如少童。多酒,故其鬓发皓白也〔5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玉子:见《玉子》篇。

〔2〕懈(xiè)怠:松懈,懒惰。

〔3〕五行之道:指善用五行原理行房中术。

〔4〕《七宝树之术》:道教中有“七宝林”一说,如《护命妙经注》说:“七宝林者,心也,神也。”《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》:“人之一身,三元四象俱足,故谓之七宝林。”疑此处“七宝树之术”即“七宝林之术”,似应讲述修养身心道术。

〔5〕皓(hào)白:雪白,洁白。

【译文】

太阳子,姓离名明,本来是和玉子同龄的朋友。

玉子学道成功后,太阳子就侍奉玉子,用做弟子的礼节来对待他,不敢有一点懈怠。但是玉子待他特别亲切,玉子有三千多个门人弟子,都不能跟离明相比。离明喜欢喝酒,经常喝醉,他也因此而经常受到责备。但是他善于行五行道法,虽然两鬓斑白,但是肌肉很饱满,脸上和眼睛也很有光彩,三百多岁了,还是没有什么改变。

玉子对他说:“你应该修身养性,这样才能做众人的法师,现在沉迷于喝酒还经常喝醉,功夫也不修炼,大药也不炼制,即使能活千岁,最终还是不能免于死亡,何况你现在才几百岁,平庸的人都不会这么做,何况你这么聪明的人呢!”他回答说:“我学道晚,性格刚强,世俗的习气还没有消除,所以才用酒来消除身上的骄傲之气和轻慢之心。”然后他写了《七宝树之术》一书,对修道的要领多有阐发,并最终服丹药成仙。

他经常在人间活动,五百多年来,脸色一直像个少年。但是因为他喝酒过多,所以两鬓的头发一直是雪白的。

刘京

【题解】

刘京,《汉武帝外传》中作“刘景”,署名唐王松年《仙苑编珠·御妾娄景,烧炭严青》篇中作“娄景”。《汉武帝外传》中称其“字太玄,南阳人”,并说他除了和邯郸张君学道外,又师从蓟子训(见《蓟子训》篇)。子训授其《五帝灵飞六甲十二事》《神仙十洲真形》等,他修炼后,“能役使鬼神,立起风雨,召致行厨,坐在立亡”。此外,《汉武帝外传》中还提到刘京教给皇甫隆咽津叩齿法:“治身之要,当朝朝服玉泉,使人丁壮,有颜色,去三虫而坚齿也。玉泉者,口中液也。朝未起,早漱液,满口乃吞之,琢齿二七过,如此者三,乃止。名曰炼精,使人长生也。”

按《汉武帝外传》中的说法,刘京在“魏黄初三年(222)”“入衡山中去,遂不复见”。

刘京者,本汉文帝时侍郎也〔1〕,从邯郸张君学道〔2〕,受饵云母、朱英方服之〔3〕,百三十余岁,视之,如三十许人。

能知吉凶之期,又能为人祭天益命,或延得十年五年。至魏武帝时〔4〕,京游诸弟子家,皇甫隆闻而随事之〔5〕。以云母、丸子方教隆〔6〕,隆合服之,得三百岁,不能尽其道法,故不得度世〔7〕。又有王公〔8〕,于京处得九子丸〔9〕,时王公已七十岁,服之,御八十妾〔10〕,生二十儿。骑马猎行,日二百里,饮酒一斛不醉〔11〕,得寿二百岁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汉文帝:即刘恒(前202—前157),汉高祖刘邦第四子,汉惠帝刘盈之弟,西汉第五位皇帝。侍郎:汉代郎官的一种,本为宫廷的近侍。

〔2〕邯郸张君:具体不详,南朝梁陶弘景《真灵位业图》将其列为第三中位右位。北周宇文邕《无上秘要·得太极道人名品》云:“邯郸张君,前汉末人。刘京,张君弟子。”邯郸,河北省辖市,位于河北南端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八千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,战国时为赵都。汉代与洛阳、临淄、宛、成都共享“五大都会”盛名。

〔3〕饵(ěr):指服饵,即道教的服食。云母:为硅酸盐类矿物,也是一种中药,道教常用之炼服。朱英:一种植物,道教用以炼制服用,认为食之可以长生不老。

〔4〕魏武帝:即曹操(155—220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,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。

〔5〕皇甫隆:安定(今甘肃定西)人,三国时期魏国人,嘉平年间(249—253)任敦煌太守。西晋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仓慈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说,他在敦煌时,曾教授当地人改变耕种的灌溉方法和犁具,从而省力而多收,又改禁当地妇女的一种费布的裙装,从而大量节省民生,所以敦煌人对他的评价是“刚断严毅不及于慈,至于勤恪爱惠,为下兴利,可以亚之”。

〔6〕云母、丸子方:即上文的云母、朱英方,有《朱英丸方》一书。见《墨子》篇注。

〔7〕度世:即得道成仙。

〔8〕王公:指有显贵爵位的人。

〔9〕九子丸:具体不明。北宋《圣济总录》卷一○五中有九子丸,分别由中药蔓菁子、五味子、枸杞子、地肤子、青箱子、决明子、楮实、茺蔚子、菟丝子组成,疑即类似药丸。

〔10〕御(yù):此处指与女子行房事。妾:妻子之外另娶的女子。

〔11〕斛(hú):中国旧量器名,亦是容量单位,一斛本为十斗,后来改为五斗。

【译文】

刘京,本来是汉文帝时的侍郎,他跟邯郸的张君学道术,被传授服用云母和朱英的方法,活了一百三十多岁,但是看上去,像三十几岁的人。

他能预知发生好事或坏事的日期,还能为别人祭祀天地而延长寿命,有的能延长十年,有的能延长五年。到魏武帝曹操的时候,刘京去各处弟子家游历,敦煌太守皇甫隆听说后,就跟随并师事于他。他教给皇甫隆服食云母和朱英丸的配方,皇甫隆炼制好后服用,活了三百岁,但因为他不能完全施行刘京的道术,所以没能度世成仙。还有个王公,在刘京那里得到了名为九子丸的方子,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,但配药服用后,又和八十个小妾同房,生了二十个子女。他还能骑马打猎,一天走两百里路,喝一斛酒都不醉,获得了两百岁的寿命。

清平吉

【题解】

清平吉,汉代人,其相关事迹已不可考。

清平吉,沛国人〔1〕,汉高皇帝时卫卒也〔2〕,至光武时〔3〕,容色不老,后尸解去〔4〕。

百余年,复还乡里,数日间,又尸解而去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沛(pèi)国:即沛侯国,前196年,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子刘濞为沛侯,建立沛侯国,属沛郡所领侯国。次年,刘濞被封为吴王,沛侯国被撤除,沛侯国国都在今安徽淮北相山区。

〔2〕汉高皇帝:即汉太祖高皇帝刘邦(前256—前195),他是汉朝开国皇帝,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,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、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,对汉族的发展,以及中国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〔3〕光武:即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(前5—57),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,字文叔,东汉王朝开国皇帝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
〔4〕尸解:道家指修道者元神离开肉体而成仙。

【译文】

清平吉是沛国人,他是汉高皇帝刘邦的卫兵,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,依然相貌不衰老,后来尸解走了。

一百多年后,他又再次回到家乡,几天后,又尸解走了。

黄山君

【题解】

黄山君相传为商朝末年人,相传《彭祖经》由其所编。《彭祖经》为一本主要讲述房中术内容的书,因为此书极有可能为汉代或汉代之后的人假借彭祖之名而写的(见《彭祖》篇),所以如果《彭祖经》真是由黄山君所编,则黄山君倒极有可能是此书的真正作者,由此推断他可能是位精于房中养生的方士,生活年代大约在汉代晚期或之后。

黄山君者,修彭祖之术,年数百岁,犹有少容。亦治地仙〔1〕,不取飞升。

彭祖既去,乃追论其言,为《彭祖经》。得《彭祖经》者,便为木中之松柏也〔2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地仙:道家指住在人间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。

〔2〕松柏:指松树和柏树,代表长寿之树,民间有“千年松,万年柏”之说。

【译文】

黄山君,他修行彭祖的道术,年龄已经有几百岁了,看起来却还是很年轻的样子。他修成了地仙,不愿飞升上天。

彭祖离开后,他记述下彭祖说的话,编成《彭祖经》一书。能领略《彭祖经》精髓的人,就能做到像树木中的松树和柏树一样长寿。

灵寿光

【题解】

灵寿光在西晋张华《博物志·方士》篇中被写作“冷寿光”,并说他属于魏王(魏武帝曹操)所集的十六名当时比较著名的方士之一,又说根据“魏文帝、东阿王、仲长统所说”,这十六个方士“皆能断谷不食,分形隐没,出入不由门户”。

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方术传》云:“冷寿光、唐虞、鲁女生三人者,皆与华佗同时。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,行容成公御妇人法。尝曲颈息,须发尽白,而色理如三四十岁,死于江陵。”据此可知,灵寿光也是一位房中养生家。

本篇内容也收入北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八六《尸解》中。另该书卷四《道教经法传授部·道教相承次第录》中“第二十一代灵寿光”旁有小注称:“寿光本外国人,授十八人。唯一人系代:何述。”

灵寿光者,扶风人也〔1〕。年七十余,而得朱英丸方〔2〕,合而服之,致得其效,转更少壮,年如二十时。

汉献帝建安元年〔3〕,光已二百二十岁,常寄寓于江陵胡田家〔4〕,无疾而卒,田殡埋之〔5〕。百余日,人复见在小黄寄书与田〔6〕,田得书,掘发棺,视之,中一无所有,钉亦不脱,唯履在棺中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扶风:位于陕西中西部,今为陕西宝鸡下辖县。

〔2〕朱英丸方:一种服食方。详见《墨子》篇注。

〔3〕汉献帝建安元年:即196年。汉献帝,为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(181—234)。

〔4〕江陵:又名荆州城,位于湖北中部偏南。江陵的前身为楚国国都“郢”,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,先后有三十四代帝王在此建都,历时515年。至汉朝起,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。

〔5〕殡(bìn):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。

〔6〕小黄:未知确切地址,今湖北潜江市龙湾镇东部约三公里处有地名小黄家台,供参考。

【译文】

灵寿光是陕西扶风人。他七十多岁时,得到了朱英丸方,配制后服用,获得了效果,变得更加年轻强壮,像二十岁时的样子。

汉献帝建安元年,他已经二百二十岁了,经常寄居在江陵胡田家,后来无疾而终,胡田就把他埋葬了。过了一百多天后,人们又在小黄看到他,他还寄信给胡田,胡田收到信后,把他的棺材挖了出来,打开看时,里面没有尸体,棺材钉也没有脱落的痕迹,只有他的鞋在棺材里。

李根

【题解】

依文中所说,李根应为汉末至三国时人,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黄白》中记载:“成都内史吴大文,博达多知,亦自说昔事道士李根,见根煎铅锡,以少许药如大豆者投鼎中,以铁匙搅之,冷即成银。大文得其秘方,但欲自作,百日斋便为之,而留连在官,竟不能得,恒叹息,言人间不足处也。”则知李根除了能预知世事外,还会黄白术等方术。

李根,字子源,许昌人也〔1〕。

有赵买者,闻其父祖言,传世见根。买为儿时,便随事根,至买年八十四,而根年少不老。

尝住寿春吴太文家〔2〕,太文从之学道,作金银法〔3〕,立成。

根能变化入水火中;坐致行厨〔4〕,能供二十人,皆精细之馔〔5〕,四方奇异之物,非当地所有也。

忽告太文曰:“王凌当败〔6〕,寿春当陷,兵中不复居,可急徙去。”太文窃以语弟,弟无意泄之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许昌:又称莲城,位于河南省中部,古称“许”,传说尧时,高士许由牧耕此地,洗耳于颍水之滨。

〔2〕寿春:位于安徽淮南寿县东北部,现为一镇级行政单位。寿春背靠八公山,曾是春秋蔡国、战国楚国、西汉淮南国都城。吴太文: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黄白》中称之为“成都内史吴大文”,但唐房玄龄《晋书·武帝纪》称,晋武帝太康十年(289)才改诸王国相为内史,而下文所说王凌为三国时事,所以《抱朴子》所记可能有误。

〔3〕金银法:即黄白术,指古代方士用其他金属如铅、锡等炼制出黄金、白银的方法。详见《程伟妻》篇注。

〔4〕坐致行厨:一种可以招来酒食的法术。见《左慈》篇注。

〔5〕馔(zhuàn):饮食,吃喝之物。

〔6〕王凌(172—251):字彦云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人,三国时期曹魏将领,东汉司徒王允之侄,《三国志·魏书》有传。曹魏齐王曹芳正始九年(248),王凌代高柔为司空,嘉平元年(249)代蒋济为太尉,后与其甥令孤愚谋废曹芳,事泄,太傅司马懿帅兵征讨,凌出降,在押付洛阳途中服毒自尽。

【译文】

李根,字子源,河南许昌人。

有个叫赵买的人,听他的祖父说,他们家好几辈都看见过李根。赵买还是小孩子的时候,就跟随侍奉李根,到他八十四岁时,李根还是那样年轻不老。

李根曾住在寿春吴太文家,吴太文跟他学道,按他的方法炼制金银,立刻就成功了。

李根能变化之后进入水火之中而不受伤害;凭空招来酒食,足够供应二十个人,都是很精致的美食,由各地出产的奇异食材制成,不是本地所有的。

他有一天忽然对吴太文说:“王凌会失败,寿春会沦陷,战乱中不能安居,你应该马上搬家。”太文私下把这些话告诉了他的弟弟,他弟弟无意间泄露了出去。

王凌闻之,以为妖言惑众,乃使人收根,欲杀之。根时乃方欲书疏〔1〕,奄闻外有千余人围吴家求根〔2〕。根语太文父曰〔3〕:“但语‘吾不知’,官自来搜之。”太文出户,还顾窥,根失所在,左右书器物,皆不复见。于是官兵入索,囷食、衣箧之中〔4〕,无处不遍,不得根。及良久,太文出,见根故在向坐,俨然如故〔5〕。语太文曰:“王太尉当族诛,卿弟泄语,十日中当死。”皆果如言。

弟子家又有以女给根者,此女知书,根出行,窃取根素书一卷读之〔6〕,得根自记其学道经疏云:“以汉元封中学道于某〔7〕。”以甲子计之〔8〕,根已七百余年也〔9〕。又太文说,根两目瞳子皆方〔10〕,按《仙经》云:“八百岁,人瞳子方也。”

根告诸弟子言:“我不得神丹大道之诀,唯得地仙方尔〔11〕,寿毕天地,然不为下土之士也。”

【注释】

〔1〕疏:分条说明的文字。

〔2〕奄:忽然,突然。

〔3〕根语太文父曰:从前后文看,此处“父”字应为衍文,翻译时已略去。

〔4〕囷(qūn)食:粮仓。囷,古代一种圆形谷仓。衣箧(qiè):装衣服的狭长小箱,一般为板式结构,上有盖,正面有铜饰。

〔5〕俨(yǎn)然:形容庄重严肃。

〔6〕素书:此处指道书。

〔7〕汉元封:元封是汉武帝的第六个年号。前110年四月汉武帝封禅泰山,因而改元元封。

〔8〕甲子计之:即用甲子纪年的方法来推算。甲子纪年是我国独有的纪年方法,又名干支纪年法,由十天干的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和十二地支的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相配,以十天干的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和十二地支的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相配,共六十组,周而复始循环使用。

〔9〕根已七百余年也:从元封时算起,至三国曹魏时约三百多年,此处说七百多年,是夸饰之词。

〔10〕根两目瞳(tónɡ)子皆方: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袪惑》中引《仙经》云:“仙人目瞳皆方。”指两眼的瞳孔变成方形。

〔11〕地仙:道家指住在人间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。见《王遥》篇注。

【译文】

王凌听说后,认为李根妖言惑众,就让人去逮捕李根,想杀了他。李根当时正要给书写注释,突然听到屋外有几千人围着吴家要捉拿他。李根对吴太文说:“你只需要对他们说‘我不知道’,让官府自己来搜捕我就行了。”吴太文出门,回头看时,李根已经不见了,他旁边的书和写字的用具,也都不见了。于是官兵来屋子里搜索,粮仓、衣柜里,整个屋子都搜遍了,还是没有找到李根。官兵走后过了很久,吴太文回来,看见李根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朝着原来的方向坐着,和之前一样端正。他对吴太文说:“王太尉会被灭九族,你的弟弟泄露了我的话,十天之内会死掉。”后来他的话都应验了。

李根的弟子送了一个侍女给他,这个侍女认识字,李根出门的时候,她偷偷拿了李根的一卷书看,看到李根记录的自己的学道经历,其中说:“在汉代元封年间跟某人学道。”用甲子推算,李根当时已经七百多岁了。吴太文还说过,李根两个眼睛的瞳仁都是方的,按照《仙经》里的说法:“八百岁的人,他的瞳仁是方的。”

李根对他的弟子们说:“我没有得到神丹大道的秘诀,只得到了成为地仙的方法,能跟天地同寿,不会成为会死掉而被埋进土里的人。”

黄敬

【题解】

黄敬应为魏晋时人,从他对王紫阳所述的修炼方法来看,他的方法与道教上清派《黄庭经》的修法类似。《黄庭经》的修炼思想是从道教早期的守一、内照法而来,由道教上清派魏华存夫人所传。魏夫人生于曹魏时期,生活于晋代,其所传《黄庭内景经》以炼神存想为主。

黄敬,字伯严,武陵人也〔1〕。少读诵经书,仕州〔2〕,为部从事〔3〕。后弃世,学道于霍山〔4〕,八十余年,复入中岳〔5〕,专行服气断谷〔6〕,为吞吐之事〔7〕,胎息内视〔8〕。召六甲、玉女〔9〕,吞阴阳符〔10〕,又思赤星在洞房前,转大如火周身〔11〕。至二百岁,转还少壮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武陵:古代地名,在今湖南常德地区。武陵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,东汉班固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武陵郡,高帝置,莽曰建平,属荆州。”

〔2〕仕(shì):做官。

〔3〕从事:古代官名,即从吏史,亦称从事掾,汉刺史的佐吏。汉武帝初设刺史时,刺史于秋季视察郡国,郡国遣吏至界上迎接,“自言受命移郡国,与刺史从事”东汉卫宏(《汉旧仪》),后因而以“从事”为刺史属吏之称,分为别驾从事史、治中从事史等,又有部郡国从事史。大致刺史辖几郡,即设几人,每人主管一郡(国)的文书,察举非法。汉末刺史权重,从事名目更多,文有文学从事、劝学从事等,武有武猛从事、都督从事等,均由刺史自行辟任。

〔4〕霍山:安徽天柱山,位于安徽安庆潜山县。

〔5〕中岳:即嵩山,位于河南西部,登封西北面。

〔6〕服气:又称行气。断谷:即辟谷术,也称绝谷。

〔7〕吞吐之事:指吐纳法,属于一种呼吸锻炼方法,道家认为这种锻炼可以吐出人身中浊气,吸纳自然的清气,从而有养生保健的功效。

〔8〕胎息:指静坐时出现的口鼻呼吸停止,只有腹部呼吸的现象,也叫“闭息”。见《皇化》篇注。内视:又称内观。见《皇化》篇注。

〔9〕六甲:此处指神名,即六个阳神甲子、甲寅、甲辰、甲午、甲申、甲戌。元脱脱等《宋史·律历志》:“六甲天之使,行风雹,策鬼神。”唐张万福《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》卷上:“阴阳翕辟,万二千物具而有神焉。主之者,六甲也……六甲者,一切之纲纪也。”南宋王契真编《上清灵宝大法》卷二有:“甲子护我身、甲戌保我形、甲申固我命、甲午守我魂、甲辰镇我灵、甲寅育我真。”玉女:指仙女。

〔10〕吞阴阳符:阴阳符,道教斋醮法事中,称高功封章之时,函上所书之符为阴阳符。南朝梁陶弘景《真诰·真胄世谱》中曾记载许迈传授王子猷“六甲阴阳符”,南宋吕元素《道门定制》卷六:“符出六甲箓中,谓之阴阳符。如甲子属阳,符则卓剑;乙丑属阴,符下三画。”吞阴阳符,即把写有阴阳符的纸张烧后用水吞服。服符水又叫“吞字”,道教方术认为可以召神劾鬼、驱邪镇魔。

〔11〕又思赤星在洞房前,转大如火周身:这是说的道教方士修炼中的守一内照法,即通过对身体内部的观想意守,激发正气,既可养生,又可防病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刺法论》中说:“气出于脑,即不邪干。气出于脑,即室先想心如日,欲将入于疫室,先想青气自肝而出,左行于东,化作林木;次想白气自肺而出,右行于西,化作戈甲;次想赤气自心而出,南行于上,化作焰明;次想黑气自肾而出,北行于下,化作水;次想黄气自脾而出,存于中央,化作土。五气护身之毕,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,然后可入于疫室。”《太平经·太平经佚文》:“守一明法,明正赤,若火光者度世。”“守一之法,光通六外,身乃无害,可终其世,子得长久”。洞房,内炼术语,《大洞经》云:“两眉间……却入二寸为洞房,左有无英君,右有白元君,中有黄老君。”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地真》:“故仙经曰:子欲长生,守一当明;思一至饥,一与之粮;思一至渴,一与之浆。一有姓字服色,男长九分,女长六分,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,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,或在人两眉间,却行一寸为明堂,二寸为洞房,三寸为上丹田也。此乃是道家所重,世世歃血传其姓名耳。”

【译文】

黄敬,字伯严,湖南武陵人。他年轻时诵读儒家经典,在州里做官,任职部从事。后来放弃做官,在霍山学道,学了八十多年,又来到中岳嵩山,专门练习服气术和辟谷术,以及呼吸吐纳法,还有静坐胎息内视法。他能召六甲神和仙女,吞阴阳符召神劾鬼、驱邪镇魔,他有时静坐,想象一颗红色的星在头顶之上,然后慢慢变大,像一团火一样包围着全身。这样一直修行到二百岁时,他变得像年轻人一样强壮。

道士王紫阳〔1〕,数往见之,求要言,敬告紫阳曰:“吾不修服药之道,但守自然,盖地仙耳〔2〕,何足诘问〔3〕,新野阴君〔4〕,神丹升天之法,此真大道之极也,子可从之。人能除遣嗜欲如我者〔5〕,亦可以学我所为也。”

紫阳固请不止,敬告紫阳曰:“大关之中有辅星〔6〕,想而见之翕习成〔7〕,赤童在焉指朱庭〔8〕,指而摇之,炼身形消,遣三尸〔9〕,除死名。审能守之可长生〔10〕,失之不久沦幽冥〔11〕。”紫阳受之,得长生之道也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王紫阳:道士名,生平无考。

〔2〕地仙:指长住人间可以长生不死的仙人。

〔3〕诘(jié)问:追问,责问。

〔4〕新野阴君:指河南新野阴长生。

〔5〕嗜(shì)欲:指肉体感官上追求享受的要求。

〔6〕大关之中有辅星:此段话主要讲述守一内照法的关键处,与《黄庭内景经》中描述大致相同。大关,指修炼进入到某个关键阶段,《黄庭内景经·三关章第十八》:“三关之中精气深,九微之内幽且阴。口为天关精神机,足为地关生命棐,手为人关把盛衰。”大关一般指进入精、气、神合一的境界。辅星,即大熊座(北斗七星)80,是大熊座ζ(开阳)的伴星,又称左辅。西汉司马迁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辅星明近,辅臣亲强;斥小,疏弱。”唐房玄龄等《晋书·天文志》:“辅星傅乎开阳,所以佐斗成功,丞相之象也。七政星明,其国昌,辅星明,则臣强。”另外,中国古称北斗七星为北斗神君,俗谚有“南斗注生,北斗注死”,认为北斗神君掌握人的生死大权。又相传北斗本有九星,其中两颗星深藏于斗中,是玉皇大帝元神所在,不易被人看见,若有人看见即能延年增寿,此处“辅星”似暗喻北斗中的这两颗暗星。

〔7〕想而见之翕(xī)习成:此句似指通过意守的方法逐渐使自身的元神呈现。翕,合,聚。

〔8〕赤童在焉指朱庭:本句的意思是指整个修炼的过程需要心神来主导。赤童,赤城童子的简称,指心之神。《黄庭内景经》中又称其为黄童、黄庭真人。《黄庭内景经·天中章第六》“宅中有真常衣丹”,务成子注:“‘真’谓心神,即赤城童子也。”朱庭,应指人的心脏。《黄庭外景经·上部经第一》:“黄庭中人衣朱衣。”

〔9〕三尸:指人身体中使人衰老死亡的各种因素。详见《刘根》篇注。

〔10〕审能守之可长生:《黄庭外景经·上部经第一》有“审能修之可长存”句。

〔11〕沦幽冥(mínɡ):意指死去。幽冥,指阴间。

【译文】

有个道士叫王紫阳,多次去拜见他,向他求教修道的要诀,他郑重地对紫阳说:“我不修炼服用丹药的道术,只是静守自然之道,只能算地仙,不值得你一再追问,新野的阴君,他有神丹升天成仙的方法,那才是最高的仙道,你可以去师从他。要是有人能像我一样把自身的嗜欲都清除掉,那他也可以学我的修行。”

紫阳一再向他请求,他只好郑重地对紫阳说:“修道进入关键的时候,会看到辅星出现,紧守住并慢慢向它聚拢就能使它越来越明亮,有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孩在红色的房间中指挥着,顺着他的指点去改变自身的意念,时间久了,就能消去形体,除去身内的三尸,名字就永远不会出现在死亡的名单上。要是能守住这个就能长生不老,守不住的话,过不了多久,就会堕落到阴间去。”王紫阳学到了他的方法,获得了长生不老的道术。

甘始

【题解】

甘始是三国时人,据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记载,曹操所集十六方士中就有甘始,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甘始传》称:“甘始、东郭延年、封君达三人者,皆方士也。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,或饮小便,或自倒悬,爱啬精气,不极视大言。甘始、元放、延年皆为操所录,问其术而行之。君达号‘青牛师’。凡此数人,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。”

另外,三国魏曹植在《辩道论》中称甘始为甘陵人,甘陵约在今山东临清东,故《神仙传》所记或有误。曹植在《辩道论》中说曹操招揽这些人的原因是“诚恐此人之徒接奸诡以欺众,行妖恶以惑民”,故聚而禁之也。也就是说,曹操招揽这些人,并非想跟他们学方术,而是怕他们借方术惹事,所以集中起来方便管控。

甘始者,太原人也,善行气〔1〕,不饮食。又服天门冬〔2〕,行房中之事〔3〕,依容成、玄素之法〔4〕,更演益之,为一卷,用之甚有近效。

治病不用针灸汤药,在世百余岁,乃入王屋山仙去〔5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行气:又称服气、炼气,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。详见《老子》篇注。

〔2〕天门冬:一种中药,为百合科,天门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认为其味苦,性平。主治阴虚发热、咳嗽吐血、肺痿、肺痈、咽喉肿痛、消渴、便秘、小便不利等。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仙药》:“天门冬,或名地门冬,或名莚门冬,或名颠棘,或名淫羊食,或名管松,其生高地,根短而味甜,气香者善。其生水侧下地者,叶细似蕴而微黄,根长而味多苦,气臭者下,亦可服食。然喜令人下气,为益尤迟也。服之百日,皆丁壮倍于术及黄精也。入山便可蒸,若煮啖之,取足可以断谷。若有力可饵之,亦可作散,并及绞其汁作酒,以服散尤佳。”

〔3〕行房中之事:指房中术。

〔4〕容成:又称容成子或容成公,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仙人,黄帝的老师,传说他曾指导黄帝学习养生,其事最早记载于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唯黄帝与容成子,居空峒之上,同斋三月,心死形废。”汉代后逐渐把他作为房中养生家加以推崇,东汉班固《汉书·艺文志》除著录《容成阴道》二十八卷列为房中家之外,另有《容成子》十四篇归入阴阳家,与邹衍等人为俦。《列仙传·容成公》:“容成公者,自称黄帝师,见于周穆王。能善补导之事,取精于玄牝。其要,谷神不死,守生养气者也。发白更黑,齿落更生。事与老子同。亦云老子师也。”玄素:即善于房中术的玄女和素女,传说她们以房中术授道教黄帝,见北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·轩辕本纪》。《抱朴子·内篇·微旨》云:“又患好事之徒,各仗其所长,知玄素之术者,则曰唯房中之术,可以度世矣。”世传有《玄女经》《素女经》。

〔5〕王屋山:位于河南西北部的济源,东依太行,西接中条,北连太岳,南临黄河,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,被道教称为“小有清虚之天”,位列十大洞天之首,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。王屋山主峰据说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。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。

【译文】

甘始是太原人,他擅长行气术,可以不吃不喝。他又服食天门冬,练习房中术,在容成子和玄女、素女的方法基础上,又对房中术进行了补充完善,编成一卷书,按他的方法应用,短期十分见效,

他治病不用针灸和汤药,在世间活了一百多岁,后来进入王屋山成仙走了。

平仲节

【题解】

从文中所述来看,平仲节应为东晋末年人,和葛洪同时代,且极有可能为少数民族,即当时所称的胡人。他所学的修行方法应为道教上清派的修法,从文中可以看出,当时汉文明的修仙文化也对异域产生了影响。

另外,有人认为,“平仲节”的故事本出自南朝梁陶弘景《真诰》,明代时才被人掺入《神仙传》,所以可能不是葛洪原书中的篇目。

括苍山有学道者平仲节〔1〕,河中人〔2〕。以大胡乱中国时谓刘渊、刘聪也来〔3〕,渡江入括苍山,受师宋君〔4〕,存心镜之道〔5〕,具百神〔6〕,行洞房事〔7〕,如此积四十五年,中有精思〔8〕,身形更少,体有真气。

晋穆帝永和元年五月一日〔9〕,中央黄老君遣迎〔10〕,即日乘云驾龙,白日升天,今在沧浪云台〔11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括苍山:在今浙江丽水东南。

〔2〕河中:即“中亚河中地区”。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,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。中国古代称之为“河中”,近代称之为“河中地区”,现代称之为“中亚河中地区”。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,自波斯帝国前后,该地区在大多数时间为各个伊朗语民族与突厥语民族所统治。七世纪,唐朝在击溃东西突厥汗国之后曾在此区域设置河中府。

〔3〕大胡乱中国时:指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时期。晋惠帝永康元年(300),西晋发生八王之乱,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机陆续建立其政权,形成与汉人政权对峙的局面。五胡主要指匈奴、鲜卑、羯、氐、羌五个胡人大部落,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,实际数目远非五个。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(316年)开始算起,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(439年)。有的学者也称之为“永嘉之乱”“神州陆沉”等。这一时期,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,几近亡国灭种。后由隋文帝杨坚统一并建立隋朝,方结束了三百年的动乱和分治。五胡乱华的百余年间,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、大小各异的国家,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要有五胡十六国。中国,指中原地区。刘渊(?—310):字元海,新兴(今山西忻州北)人,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,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,左贤王刘豹之子,母呼延氏,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,304—310年在位。刘渊在父亲死后接掌其部属,八王之乱时诸王互相攻伐,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立,称汉王,建立汉国(后改为赵,泛称前赵,亦作汉赵),308年称帝,改元永凤。310年,刘渊病死,在位六年,谥号光文皇帝,庙号高祖。刘聪:刘渊第四子,刘渊死后,杀太子刘和即位,310—318年在位。他在位时俘虏并杀害晋怀帝及晋愍帝,谥号昭武皇帝。陶弘景《真诰·稽神枢第四》记载有本篇故事,后有陶弘景注曰:“大胡乱者是刘渊、刘聪时也。石勒为小胡。”

〔4〕宋君:人名,具体不详,从后文看,应该属于道教上清派人士。

〔5〕心镜之道:此处指入静养生炼性。心镜,指如明镜般清净光明可以揽照万象的心。唐房玄龄等《晋书·王湛传》:“国宝检行无闻,坐升彼相,混暗识于心镜,开险路于情田。”道家又有六种神通之心境通,元玄全子《诸真内丹集要》卷下:“静坐之间,忽一性跳出形躯之外,便嫌四大臭秽,若到此时,慧性觉之,乃心境通。”

〔6〕百神:道教认为人若修行,则身有百神扶卫。《黄庭经》注:“入静思存,百神森然。”约出于唐代的《太上大道玉清经·下元品第十一》:“若有善男女等,修此十念,生十善道,一善之中,十神扶卫,故名神之身;人无十念,名为百恶。”

〔7〕洞房:道教上清派内修的一个概念,指脑中的一个部位。魏晋《黄庭经》有:“洞房紫极灵门户”句,东晋《大洞经》释之云:“两眉间入三分为守寸双田,入骨际三分为有台阙明堂,正深七分,左有青房,右为紫户。却入一寸为明堂宫,左有明童真君,右有明女真君,中有明镜神君;却入二寸为洞房,左有无英君,右有白元君,中有黄老君;却入三寸为丹田宫,亦名泥丸宫,左有上元赤子,右有帝卿君;却入四寸为流珠宫,有流珠真神居之;却入五寸为玉帝宫,有上清神母居之。又当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,有上清真女居之;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官,有太极帝妃居之;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,有中黄太一真君居之;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,有太上真君居之,故曰‘灵门户’。”

〔8〕精思:一种意守修行方法。见《伯山甫》篇注。

〔9〕晋穆帝:指司马聃(343―361),字彭子,东晋第五代皇帝。永和元年:即345年。永和,晋穆帝的第一个年号。

〔10〕中央黄老君: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天帝之一,主要是由五方发展而来,分别为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、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、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、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、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。约为晋朝时的《九真中经》云:“中央黄老君者,太上太微天帝君之弟子也,以清虚上皇二年,混尔始生……年七岁,仍自知长生之要,天仙之法。乃眇纶上思,钦纳玄真,萧条灵想,心栖神源……解脱于文蔚之罗,披素于空住之肆……于是太上授以帝君《九真之经》《八道秘言》之章,施修道成,受书为太极真人。”

〔11〕沧浪:古水名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,又东为沧浪之水。”孔传:“别流在荆州。”云台:不知所指,或解为高耸入云的台阁,具体地点不详。

【译文】

括苍山有个学道的人叫平仲节,是河中人。他在五胡乱华时也就是刘渊、刘聪当政时来到中原,渡过长江后在括苍山落脚,拜宋君为师,修炼存心守静的道术,渐渐身中百神皆备,然后又专心洞房的修行,这样连续不断有四十五年,获得了很高的静思功夫,身体也变得更年轻了,体内常有真气鼓荡。

晋穆帝永和元年五月一日,天宫的中央黄老君派遣使者来迎接他,当时他就乘着龙驾着云,白天升天而去,他升天的地点就在现在的沧浪云台那里。

宫嵩

【题解】

宫嵩为西汉末年人,其主要事迹是献出了《太平经》,该书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,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》载有其事。

宫嵩者,琅琊人也〔1〕,有文才,著书百余卷,师事仙人干吉〔2〕。

汉元帝时〔3〕,嵩随吉于曲阳泉上〔4〕,遇天仙,授吉青缣朱字《太平经》十部〔5〕。吉行之得道,以付嵩。

后上此书,书多论阴阳否泰灾眚之事〔6〕。有天道地道人道,云治国者用之,可以长生,此其旨也。

嵩服云母〔7〕,数百岁有童子之色,后出入纻屿山仙去〔8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琅琊(lánɡ yá):又作琅玡。在今山东临沂、诸城一带,秦时设有琅邪郡,汉时有琅邪国。

〔2〕干吉:又称“于吉”或“干室”。《后汉书·襄楷传》称:“顺帝时,琅邪宫崇诣阙,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,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,号《太平清领书》。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,而多巫觋杂语。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,乃收臧之。后张角颇有其书焉。”另,西晋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破虏讨逆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,说有吴国琅邪道士于吉,善用符水治病,吴会人多事之,后被孙策所杀。又引东晋干宝《搜神记》说于吉乃是与孙策一同准备“渡江袭许”时,为孙策所杀。关于于吉传说的这几个版本孰是孰非,尚无定论。

〔3〕汉元帝:即刘奭(前74—前33),西汉第十一位皇帝。他在位期间,因宠信宦官,导致皇权式微,朝政混乱不堪,西汉由此走向衰落。他在位十六年,终年四十二岁,后葬于渭陵。

〔4〕曲阳:为县治,秦时始置,属钜鹿郡,今属河北保定。

〔5〕青缣(jiān):青色的细绢。《太平经》:又称《太平清领书》,相传为干吉所传,是汉代黄老道的主要经典。该书成书于东汉中晚期,受当时的谶纬神学的影响,是道家从老庄思想演化为宗教的重要文献,相传原书本为170卷,但今本仅存57卷,今人王明据有关资料辑校补遗,编有《太平经合校》。

〔6〕阴阳:指阴阳五行思想。否泰:原是《易经》中的两个卦象,这里指世道盛衰、人世通塞或运气好坏。灾眚(shěnɡ):灾殃,祸患。

〔7〕云母:一种矿物药,方士认为服用可以飞升成仙。

〔8〕纻(zhù)屿山:也作苧屿山、纻山。传说是东海中的神山。

【译文】

宫嵩是琅琊人,他很有才华,写的书有一百多卷,后来师从仙人干吉。

汉元帝时,宫嵩跟随干吉去曲阳县的泉水边,遇到了天仙,天仙传授干吉在青绢布上用红字写的《太平经》十部。干吉按照其中的方法修行得了道,后来就把《太平经》交付给了宫嵩。

宫嵩后来把这本书献给皇上,书中都是讲述阴阳五行、人世通塞和祛灾避祸之事。其中有关于上天之事的,还有关于大地之事的,还有关于人世的,说这书可以给治国的人使用,可以用它修行长生不老,这是他献书的目的。

宫嵩服食云母,几百岁了还有着少年一样的容貌,他后来进入纻屿山成仙走了。

王真

【题解】

王真为汉代人,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王真传》,文字较简略。《汉武帝内传》中也有其传,内容比本篇稍多,并提到他曾拜蓟子训(见《蓟子训》篇)为师。另外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五称魏王所集方士中有“上党王真”。

王真,字叔经,上党人也〔1〕,年七十九,乃学道行胎息之术〔2〕,断谷三十余年〔3〕,容少而色美,行及走马,力兼数人。

魏武帝闻之〔4〕,召相见,似三十许人,意疑其诈,遂验问其乡里,皆异口同辞,多自儿童时见之者。

真年已四百岁矣,武帝乃信其道,甚加钦礼焉〔5〕。郄元节事真十余年〔6〕,真以蒸丹小饵法授之〔7〕,容常不衰。

后登女几山仙去〔8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上党:古时指山西东南部,今为山西长治辖区。

〔2〕胎息:也叫内息。见《彭祖》篇注。

〔3〕断谷:又称辟谷、绝谷。

〔4〕魏武帝:即曹操,三国时魏国的奠基人。

〔5〕钦:恭敬。

〔6〕郄元节:魏晋时方士。见《孔元方》篇注。《后汉书》卷八二下中作“郝孟节”,与王真一同为传。

〔7〕蒸丹:一种丹药服用前的处理方法,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金丹》中说:“又崔文子丹法,纳丹鹜腹中蒸之,服,令人延年,长服不死。”“又李文丹法,以白素裹丹,以竹汁煮之,名红泉,乃浮汤上蒸之,合以玄水,服之一合,一年仙矣”。小饵:是相对于金丹大药的服食之物的称呼,《抱朴子·内篇·地真》中说:“师言:‘服金丹大药,虽未去世,百邪不近也。’若但服草木及小小饵八石,适可令疾除命益耳,不足以禳外来之祸也。”《抱朴子·内篇·遐览》中有《小饵经》。

〔8〕女几(jǐ)山:位置在河南宜阳城西约五十公里处。

【译文】

王真,字叔经,山西上党人,他七十九岁时,开始学习道术,练习胎息的方法,并断谷三十多年,然后面容变得年轻且有光泽,走起路来像奔跑的马一样有力,力气也比好几个人都大。

曹操听说后,就召见他,看他像三十几岁的人,心里怀疑他欺骗自己,就派人去他的家乡询问,他的同乡都众口一词,说从小就见他这样。

王真实际年龄已经四百岁了,曹操才相信他有道术,对他特别尊重礼待。郄元节师从王真十几年,王真告诉他蒸丹服食的方法,于是郄元节的面容也一直不衰老。

王真后来登上女几山成仙走了。

陈长

【题解】

陈长可能为三国时人,关于其事迹,主要见于此篇。从文中所记来看,他善于治病,并以服食成仙。其中所述“纻屿山”具体位置不详,可能是个有点类似“桃花源”的地方。

陈长,在纻屿山上〔1〕,已六百余岁。纻屿山中人,为架屋,每四时,烹杀以祭之〔2〕。

长亦不饮食,颜色如六十岁人,诸奉事者,每有疾病,即以器诣长〔3〕,乞祭水饮之〔4〕,皆愈。纻屿山上,累世相承事之,莫知其所来,及服食本末〔5〕。

纻屿在东海中〔6〕,吴中周详者〔7〕,误到其上,留三年,乃得还,具说之如此:纻屿山,其地方圆千里,上有千余家,有五谷成熟〔8〕,莫知其年纪,风俗与吴同〔9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纻(zhù)屿山:也有写作“苧屿山”或“纻山”。传说是东海中的神山。

〔2〕烹(pēnɡ):烧煮。

〔3〕诣(yì):到,特指到尊长那里去。

〔4〕祭水:这里指被陈长祭祀或作法后的水。

〔5〕服食:也作服饵。指服用草木、矿物药物等以求长生或成仙。

〔6〕东海:此处指太平洋西部边缘海,在中国大陆东面。

〔7〕吴中:在今江苏苏州南城,曾为县制,现属苏州市区,为吴文化的发祥地。

〔8〕五谷:通常指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,一说指稻、稷、麦、豆、麻。也用为粮食作物的总称。

〔9〕吴:周代诸侯国名,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,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,也是东汉末年三国之一。

【译文】

陈长在纻屿山上住,已经六百多岁了。纻屿山里的人,为他建了一座房子,每当四季来临的时候,就宰杀牲畜来拜祭他。

陈长不吃喝东西,面色像六十岁的人,那些侍奉他的人,每当有人生病,就拿着器皿去拜见他,求他的祭水喝,病就好了。纻屿山上的人,一代接一代地供奉他,但没人知道他来自哪里及其服食成仙的经过。

纻屿山在东海里,吴中有个叫周详的人,误到山上,留在那里三年,才得到机会回家,他说的情况是这样的:纻屿山周围有一千里大小,山上有几千户人家,他们也种植五谷,也不知道从什么年代搬过去的,那里的风俗跟吴地是一样的。

班孟

【题解】

班孟传说为晋代仙人,北宋李昉等《太平广记》卷六一将之列入《女仙传》,并说出自《神仙传》,关于其详情则不得而知。

班孟者,不知何许人,或云女子也。

能飞行终日,又能坐空虚之中与人言语,又能入地中。初去时,没足至胸,渐入,但余冠帻〔1〕,良久而尽没不见。又以指刺地,即成井可汲〔2〕。又吹人屋上瓦,瓦即飞入人家。

人家有桑果数千株〔3〕,孟皆拔聚之,成积如山,如此十余日,吹之各还本处。又能含墨一口中,舒纸著前,嚼墨喷之〔4〕,皆成文字,满纸各有意义。

后服丹饵〔5〕,年四百岁,更少,入大冶山中仙去〔6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冠帻(zé):指代表一定官衔的头巾,此处代指头巾。帻,头巾。

〔2〕汲(jí):从井里打水。

〔3〕桑果:即桑树,结果名桑葚。

〔4〕嚼(jiáo):用牙齿咬碎。墨:此处指墨锭,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压成的干硬小块状物,使用时,需要在墨砚里用水研磨化开。

〔5〕丹饵(ěr):指丹药。

〔6〕大冶(yě)山:未知所在。

【译文】

班孟,不知道他是什么人,有人说他是个女子。

他能整天在空中飞行,又能坐在虚空之中跟人说话,还能进入大地之中。一开始入地的时候,从脚到胸,渐渐进入,最后只剩下头巾,又过好久,整个身子都进去了,就什么也看不到了。他用手指刺一下地面,地面上就出现一口井,还能从井里打水。他对着别人家屋子上的瓦吹一口气,那些瓦就飞到人家里。

有户人家有好几千棵桑树,班孟把树都拔了出来,堆在了一起,像山一样,这样拔了十几天,他吹一口气,那些树又各自回到了原来的地方。他还能把墨锭含在嘴里,在面前铺开一张纸,把墨嚼碎喷出去,喷出的墨在纸上就成了文字,整张纸上的文字还各具意义。

他后来服食丹药,活到四百岁时,变得更加年轻,进入大冶山中成仙走了。

董子阳

【题解】

董子阳,南朝梁陶弘景《真诰》中作“黄子阳”,并说他是战国时魏国人。本篇除北宋李昉等《太平御览》外,未见他本引作《神仙传》,且皆称引自《真诰》,所以本篇故事可能出自《真诰》,后混入《神仙传》。

另北宋曾丰《贺广东黄漕生辰六绝》中写作“黄子杨”,并说他曾师从“李生”(原句:博落山中黄子杨,少从李生受仙方)。

董子阳,少知长生之道,隐博落山中九十余年〔1〕。但食桃饮石泉,后逢司马季主〔2〕,季主以导仙八方与之,遂度世〔3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博落山:未知所在。

〔2〕司马季主:西汉初年楚人。西汉司马迁《史记·日者传》中记载他精通《周易》,曾在长安东市开设卜馆。当时的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曾去拜访他,他与他们论述卜筮之道,使他们最后“怅然噤口不能言”。署名唐王松年《仙苑编珠》也有记载,并说他最后成仙而去。唐吴筠有诗《高士咏·司马季主》。

〔3〕度世:这里指成仙。

【译文】

董子阳,他年轻时就知道长生之道,一直隐居在博落山中达九十多年。他只吃桃子,喝山石上的泉水,后来他碰到司马季主,季主传授他可以成仙的八个药方,他才成仙而去。

东郭延

【题解】

东郭延,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五引三国魏文帝曹丕《典论》称:“王仲统云:甘始、左元放、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,并为丞相(曹操)所录,间行其术,亦得其验。”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甘始传》中说:“甘始、东郭延年、封君达三人者,皆方士也。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。”说明东郭延也作“东郭延年”,并说他精通房中术。《汉武帝外传》中也有关于东郭延的记载,较本篇详,主要述其曾拜李少君(见《李少君》篇)为师,并得李少君所传道法,后又传道于尹轨(见《尹轨》篇)。

东郭延者,山阳人〔1〕,服云散〔2〕,能夜书,有数十人乘虎豹来迎,比邻尽见之。与亲友辞别而去,云诣昆仑山〔3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山阳:郡名,西汉始置,在今山东菏泽巨野一带,后曾被封为山阳国、昌邑国等。

〔2〕云散:意不甚明,疑即“云母散”,有版本作“灵飞散”。

〔3〕昆仑山:最早见于《山海经》,原为道教神山,被称为“百神之乡”,相传为西王母所居之处。今昆仑山在新疆和西藏之间,西接帕米尔高原,东延入青海境内。

【译文】

东郭延是山阳人,他服用云散后,能在晚上写字,有几十个人乘着老虎、豹子等猛兽来迎接他,他的邻居都看到了。他跟亲朋好友告别后就走了,说是到昆仑山那里去。

戴孟

【题解】

戴孟,汉代仙人。据疑为南朝道士见素子所撰的《洞仙传》记载,戴孟为武威(今属甘肃)人,字成子,汉武帝时为殿中将军,本姓燕名济,字仲微,得道后改了姓名。相传他在华阴山(即华山)学道于裴君,常与仙人郭子华、张季连、赵叔达、山世远交游,周游名山,能日行七百里,后在武当山修道。一日白日飞升,落帽于武当山,留今武当山落帽峰。有弟子山炼师,成仙后为太和真人。南朝梁陶弘景《真诰·嵇神枢第四》中也有载。

戴孟,本姓燕,名济,字仲微〔1〕,汉明帝时人也〔2〕。入华山及武当山〔3〕,受裴君《玉佩金珰经》〔4〕,及受《石精金光符》〔5〕,复有《太微黄书》〔6〕,能周游名山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仲(zhònɡ):兄弟排行次序第二或指在当中的。

〔2〕汉明帝:即刘庄(28—75),初名刘阳,光武帝刘秀第四子,母光烈皇后阴丽华,东汉第二位皇帝。

〔3〕华山:即西岳华山,在陕西华阴南。武当山:道教圣地,位于湖北十堰境内,又名太和山、谢罗山、参上山、仙室山,古有太岳、玄岳、大岳之称。唐乾宁年间,武当山被列为“七十二福地”第九位。明代时,武当山被皇帝封为“大岳”“治世玄岳”,被尊为至高无上的“皇室家庙”,以“四大名山皆拱揖,五方仙岳共朝宗”的“五岳之冠”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。“武当”之名最早出现在《汉书》中,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,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。宋代,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,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。元末明初,道士张三丰开创中华武术的武当派,影响至今。武当山现为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。

〔4〕裴(péi)君:即裴玄仁,也作裴元仁,称清灵真人。据自称其弟子的邓云子所撰《清灵真人裴君记》记载,他是陕西右扶风夏阳(今陕西韩城南)人,生于汉孝文帝前元二年(前178),汉武帝时因讨伐匈奴有功,被封为濉阳侯,又升迁至冀州刺史,后弃官入华山中修行多年,受仙人道书、神芝等,成仙后上天被封为清灵真人。《玉佩金珰经》:具体不详,明《道藏》中有《太上玉佩金珰太极金书上经》,又称《玉佩金珰太霄隐书玄真洞飞二景宝经》,撰人不详,约出于东晋,为道教上清派早期重要经典,疑即此书。

〔5〕《石精金光符》:道教符箓的一种,主要功用为净化身心和防范外邪侵害。石精金光,北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·尸解·释石精金光藏景录形法》篇中说:“夫石者,铁之质;精者,石之津;金者,剑之干;光者,刃之神。”

〔6〕《太微黄书》:明《道藏》中存两本道教上清派《太微黄书》,分别是《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箓真文》《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》,前者主要讲服符役鬼之事,后者倡导胎息、服气、存神、呼神祝咒等术,也有服符服印、役使鬼神等内容。

【译文】

戴孟,本来姓燕,名济,字仲微,他是汉明帝时候的人。他去华山和武当山修道,得到了裴君的《玉佩金珰经》以及《石精金光符》,还有《太微黄书》,他能在名山大川之间任意游走。

鲁女生

【题解】

鲁女生约为东汉时人,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说他与名医华佗同时,并说:“鲁女生数说显宗(东汉明帝,57—75年在位)时事,甚明了,议者疑其时人也。董卓乱后,莫知所在。”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五载曹操所集方士十六人中,即有鲁女生。《汉武帝内传》对其有记载,称其传《五岳真形图》与蓟子训(见《蓟子训》篇)。

今华山白鹿院传说就是鲁女生修道之处,据说她和华佗是好友,华佗被害后,她曾为华佗在华山立有衣冠冢。

鲁女生,长乐人〔1〕,初,饵胡麻及术〔2〕,绝谷八十余年〔3〕,益少壮,色如桃花,日能行三百里,走及獐鹿〔4〕,传世见之。

云三百余年后,采药嵩高山〔5〕,见一女人,曰:“我三天太上侍官也〔6〕。”以《五岳真形》与之〔7〕,并告其施行,女生道成。

一旦,与知友故人别,云入华山去〔8〕,后五十年,先相识者,逢女生华山庙前,乘白鹿,从玉女三十人〔9〕,并令谢其乡里故人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长乐:在今河北衡水冀州区一带,三国时曾为安平郡,晋武帝泰始元年(265),安平郡改为安平国,太康五年(284)安平国又改为长乐国,治所在信都(今冀州区旧城)。

〔2〕饵:指通过服食药物等成仙的一类方法。胡麻:即芝麻,古又称巨胜。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仙药》中说:“巨胜一名胡麻,饵服之不老,耐风湿,补衰老也。”术(zhú):即中药白术。

〔3〕绝谷:即辟谷。

〔4〕獐(zhānɡ)鹿:即麝,又名香獐、獐子、山驴子。属哺乳类偶蹄目鹿科。

〔5〕嵩高山:即中岳嵩山。

〔6〕三天:又称三清天、三清境,是道教所称最高神(三清天尊)所居之最高天界,即元始天尊所居之清微天玉清境,灵宝天尊所居之禹余天上清境,道德天尊所居之大赤天太清境。太上:指天宫中的最高天神太乙。见《彭祖》篇注。

〔7〕《五岳真形》:即《五岳真形图》。

〔8〕华山:即西岳华山,在陕西华阴南。

〔9〕玉女:指仙女。

【译文】

鲁女生是长乐国人,她起初服食胡麻和白术,辟谷八十多年,变得越来越年轻,脸色像桃花一样娇艳,一天能走三百里路,比獐鹿跑得都快,好几代人都见过她。

传说三百多年后,她在嵩山采药,看到一个女人,对她说:“我是三天之上太上的侍从官。”然后传授给她《五岳真形图》,并告诉她怎么修炼,于是鲁女生就修道成功了。

一天早晨,她跟朋友和熟人告别,说是去华山,后来又过了五十年,有以前认识她的人,在华山庙前碰到她,看见她乘一头白鹿,有三十个仙女跟随她,鲁女生让那人回去后对家乡的熟人问候致谢。

陈子皇

【题解】

陈子皇是一位靠服食成仙的人,具体事迹已不详。

陈子皇,得饵术要方〔1〕,服之得仙,去霍山〔2〕。

妻姜氏疾病〔3〕,其婿用饵术法服之,病自愈,寿一百七十岁,登山取术,重担而归,不息不极,颜色气如二十许人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饵术(zhú):即服食中药白术。

〔2〕霍(huò)山:即今安徽安庆潜山县境内天柱山。

〔3〕妻姜氏疾病:唐欧阳询等《艺文类聚·术》引《神仙传》曰:“其妻姜疲病。”

【译文】

陈子皇得到服食白术的秘方,服用后成了神仙,去霍山了。

他的妻子姜氏生了病,他的女婿用服食白术的方法也给她服用,她的病就自愈了,并且活到一百七十岁,还能爬山去采白术,挑着很重的担子回来,不气喘也不累,脸上的气色像二十几岁的人。

封衡

【题解】

封衡是传说中的古代十大名医,与华佗、葛洪、李时珍、皇甫谧等齐名,有“西有封衡,东有华佗”之称。他是东汉末年人,曹操所集十六方士中有他的名字。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五说皇甫隆遇青牛道士,问其养性大略,所言与本文第二段略同。南朝梁陶弘景《真诰·协昌期第二》载有“青牛道士口诀”,陶弘景注曰:“即封君达也。出《神仙传》《五岳序》。”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方术传》中,封衡与甘始、东郭延年同在一传,并说封衡号“青牛师”。《汉武帝内传》也记载其事,与本篇略有不同,说他传道于左元放(见《左慈》篇)。另外,其事迹也载于《陇西县志》《武山史话》等相关文献,故事基本与本篇同。

封衡,字君达,陇西人也〔1〕。幼学道,通老庄学〔2〕,勤访真诀〔3〕。初服黄连〔4〕,五十年后,入鸟兽山采药〔5〕,又服术百余年〔6〕,还乡里如二十许人。

闻有病死者,识与不识,便以腰间竹管药与之,或下针,应手立愈。

爱啬精气不极〔7〕,视大言〔8〕,凡图籍传记,无不习诵〔9〕。复遇鲁女生〔10〕,授还丹诀及《五岳真形图》〔11〕,遂周游天下。故山官水神,潜相迎伺〔12〕,而凶鬼怪物,无不窜避。人或疑之,以矢刃刺〔13〕,御皆不能害〔14〕。常驾一青牛,人莫知其名,因号青牛道士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陇西:在今甘肃东南部陇西一带,秦时有陇西郡。

〔2〕老庄:即老子和庄子,他们都是中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。老子,见《老子》篇。庄子,又称庄周。见《老子》篇注。

〔3〕真诀:指修道的诀窍或关键词句。

〔4〕黄连:一种中药,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味苦寒,主热气、目痛、眦伤、泣出等。又说:“久服,令人不忘。一名王连,生川谷。”

〔5〕鸟兽山: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本作“鸟鼠山”,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渭水》说:“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。”首阳县在今甘肃渭源。史载该山“鸟、鼠同穴”,鼠深而鸟浅,各自繁衍生息,不相侵害,故名。

〔6〕服术(zhú):即服用中药白术。见《泰山老父》篇注。

〔7〕爱啬(sè)精气不极:本句意指封衡极端爱惜自己的精气。爱啬,爱惜。不极,无穷、无限意。

〔8〕大言:指能给人启发,助人悟道的言论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大言炎炎,小言詹詹。”

〔9〕诵(sònɡ):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出来。

〔10〕鲁女生:东汉时人。见《鲁女生》篇。

〔11〕《五岳真形图》:道教符箓类图书。见《帛和》篇注。

〔12〕迎伺(cì):迎接并招待伺候。

〔13〕矢:指弓箭。刃:指刀剑。

〔14〕御:抵挡,防御。

【译文】

封衡,字君达,甘肃陇西人。他自幼学道,精通老子和庄子的学说,并且四处寻访真正的修道要诀。他一开始服用黄连,五十年后,去鸟兽山采药,又服食白术一百多年,回到家乡时像二十几岁的人。

他听说哪里有得病要死的人,不管认不认识,都从别在腰间的竹管里拿药给他,或者用针刺,针扎进去病马上就好了。

他十分爱惜自身的精气,看与修道有关的书,只要是与神仙有关的图书传记,他都要读一读。后来碰到鲁女生,鲁女生传授给他炼制仙丹的要诀,还有《五岳真形图》,他便带着这些周游天下。那些掌管山川河水的神,都默默前来迎接侍奉他,而妖魔鬼怪之类,见到他都逃窜躲避。有人怀疑他的本领,就用锋利的刀剑去刺他,他都能随意防御,都伤害不到他。他经常骑着一头青牛,人们都不知道他的名字,就称呼他为青牛道士。

魏武帝问养性大略〔1〕,师曰:“体欲常劳,食欲常少,劳勿过极,少勿过虚;去肥浓〔2〕,节酸咸;减思虑,损喜怒;除驰逐,慎房室〔3〕,则几于道矣。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〔4〕,以顺其根,以契造化之妙〔5〕。”

有二侍者,一负书笈〔6〕,一携药笥〔7〕。有《容成养气术》十二卷〔8〕,《墨子隐形法》一篇〔9〕,《灵宝卫生经》一卷〔10〕。笥有炼成水银霜、黄连屑等〔11〕。在人间仅二百余年,后入元丘山不见〔12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魏武帝:即曹操。见《刘京》篇注。

〔2〕肥浓:指脂肪含量高的肉类食品。

〔3〕房室:指性生活。

〔4〕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语出约成书于汉代的医书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,清代医家高世栻注解:“圣人春夏养阳,使少阳之气生,太阳之气长;秋冬养阴,使太阴之气收,少阴之气藏。”圣人,指得道行道的人。

〔5〕契(qì):相合,相投。造化:指产生万物的大自然。

〔6〕负:驮,背。书笈(jí):书箱。

〔7〕携药笥(sì):拿着盛药的竹筐。携,带。笥,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。

〔8〕《容成养气术》:书名,今已不存。容成,即容成子,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人,黄帝的老师。详见《甘始》篇注。

〔9〕《墨子隐形法》:书名,今已不存。

〔10〕《灵宝卫生经》:书名,今已不存。

〔11〕水银霜:又名粉霜,用水银混合胆矾、食盐、红土等物烧炼升华而成。中医认为其辛、温、有毒,可用于小儿急惊风,小儿烦躁口渴,还可用于风热惊狂、斑疹生翳、杨梅恶疮等。黄连屑(xiè):即黄连的碎末。

〔12〕元丘山:又名玄丘山。传说中的神山。见《马鸣生》篇注。

【译文】

魏武帝曹操向他请教养生的概要,他说:“身体应该经常做些活动,吃东西不要吃太饱,劳作但是不要太劳累,适度运动不要把身体弄得太虚;不要吃太肥腻的东西,口味要清淡,对酸味和咸味食物要节制;思虑不可过度,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也不要太激烈;不要骑马打猎去追逐野物,谨慎房中之事,做到这些就跟得道差不多了。圣人们都是春夏养阳气,秋冬养阴气,顺应天地变化的根本而动,以符合大自然精妙的造化。”

他有两个侍从,一个给他背书箱,一个给他拿药箱。书箱里有《容成养气术》十二卷、《墨子隐形法》一篇、《灵宝卫生经》一卷。药箱里有炼制成的水银霜、黄连屑等等。他在人世间只待了二百多年,后来进入元丘山就不见了。

附录

太阴女

【题解】

太阴女有版本也称其名为“卢全”,其事迹主要见于《神仙传》中此篇。太阴女属于古代极少见的女性房中术修炼者,署名西汉刘向的《列仙传》中曾记有一女性房中术修炼者名女丸,事迹与太阴女有类似之处。

太阴女者,姓卢名全。为人聪达,知慧过人,好玉子之道〔1〕,颇得其法,未能精妙。

时无明师,乃当道沽酒〔2〕,密欲求贤,积年累久,未得胜己者。会太阳子过之〔3〕,饮酒,见女礼节恭修,言词闲雅,太阳子喟然叹曰〔4〕:“彼行白虎螣蛇,我行青龙玄武〔5〕,天下悠悠〔6〕,知者为谁!”女闻之大喜,使妹问客:“土数为几〔7〕?”对曰:“不知也,但南三北五,东九西七,中一耳〔8〕。”妹还报曰:“客大贤者,至德道人也,我始问一,已知五矣!”

【注释】

〔1〕玉子:一位房中养生家。见《玉子》篇。

〔2〕沽(ɡū)酒:卖酒。

〔3〕太阳子:玉子弟子,名离明。见《离明》篇。

〔4〕喟(kuì)然:形容叹气的样子。

〔5〕彼行白虎螣(ténɡ)蛇,我行青龙玄武:此句可与《天门子》篇中“我行青龙,彼行白虎,取彼朱雀,煎我玄武”一句相参,是用五行思想描述房中一事。螣蛇,也作腾蛇,古书上说的能飞的蛇。晋郭璞注:“龙类也,能兴云雾而游其中。”在古代占卜术中,螣蛇代表中央己土,色尚黄。

〔6〕悠悠:形容众多。

〔7〕土数为几:此为五行学说与古代术数学的配合之说。《尚书·洪范》篇中说:“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《周易》中有:“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;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;天三生木,地八成之;地四生金,天九成之;天五生土,地十成之。”此外五行又与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的数字相配伍,代表五行术数的生成关系,其中的土数,一般都是五。

〔8〕“但南三北五”几句:此是叙述五行方位,与《周易》及《河图》《洛书》之说有别。五行学说派别甚多,此或为一家之说。

【译文】

太阴女,姓卢名全。她为人既聪明又通情达理,知识和智慧都超过别人,她喜欢玉子的道术,也精通其方法,只是对精妙之处还不是很明了。

她一时也找不到贤明的老师,就在路边开店卖酒,暗中寻查会此道术的人,但是过了好几年,也没碰到比自己更懂的人。等到太阳子路过她那里,在她店里喝酒,看到她既礼貌又谦恭,说话既闲适又高雅,于是太阳子叹了一口气说:“你属白虎螣蛇,我属青龙玄武,悠悠天下众生,谁是我们的知音呢!”太阴女听到这些话后大喜过望,就赶紧让她的妹妹去问太阳子:“土数是几?”太阳子回答说:“我不知道,只是南方属三,北方属五,东方属九,西方属七,中间是一。”太阴女的妹妹回来报告说:“这个客人是个大贤之人,是有大德的得道者,我刚问一,他就知道五了!”

遂请入道室,改进妙馔〔1〕,盛设嘉珍而享之,以自陈,讫〔2〕,太阳子曰:“共事天帝之朝,俱饮神光之水〔3〕,身登玉子之魁〔4〕,体有五行之宝,唯贤是亲,岂有所悋〔5〕。”遂授补道之要〔6〕,授以蒸丹之方〔7〕。

合服得仙,仙时年已二百岁,而有少童之色也〔8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馔(zhuàn):饮食,吃喝。

〔2〕讫(qì):完结,终了。

〔3〕神光:指日、月、星三光。

〔4〕魁(kuí):为首的,居第一位的。

〔5〕悋(lìn):古同“吝”,吝啬,小气。原为“怪”,据唐五代杜光庭《墉城集仙录》改。

〔6〕补道:即补导。指采补和导引,属于房中术。

〔7〕蒸丹:一类丹药服用前的处理方法。见《王真》篇注。

〔8〕少童:指男性少年。东晋王嘉 《王子年拾遗记·燕昭王》:“臣游昆台之山,见有垂发之叟,宛若少童。”唐李大师等《北史·李先传》:“年九十余,颜如少童。”

【译文】

于是太阴女把太阳子请入她修道的内室,改奉美味的食物,摆设很多山珍海味供他享用,自己又把情况对他说了一遍,说完后,太阳子说:“成仙的人可以一起在天帝的朝堂共事,一起喝着神光所照耀的水,都达到了玉子道术的顶峰,体内有五行之宝,我们会把有贤德的人引为同道,我怎么会对你有所保留呢。”于是传授给太阴女房中采补、导引的要领,又传授给她蒸丹的方法。

太阴女后来合用药物炼成丹药,服后成仙,成仙时年龄已经两百岁了,但是却有着青少年一样的容颜。

太阳女

【题解】

太阳女,其事迹主要见于此篇,也是女性房中术修炼者,其房中术属于五行派。有说她与绝洞子李修为夫妻,唐五代杜光庭《墉城集仙录》中说,她尽得李修道要,后服金液之丹升天。

太阳女者,姓朱名翼。敷演五行之道〔1〕,加思增益,致为微妙,行用其道,甚验甚速。

年二百八十岁,色如桃花,口如含丹,肌肤冲泽,眉鬓如画,有如十七八者也〔2〕。

奉事绝洞子〔3〕,丹成以赐之,亦得仙升天也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敷(fū)演:指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挥。五行之道:指用五行思想指导的房中术。

〔3〕“肌肤冲泽”几句:署名唐王悬河《三洞珠囊·相好品》引《神仙传》作“肌理光泽,发肤有如十七八者。”

〔3〕 绝洞子:姓李名修,古代房中养生家。详见《李修》篇。

【译文】

太阳女,姓朱名翼。她在五行之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,并增加完善,使其达到了微妙的境界,按她的道术施行,能十分快速地得到效验。

她二百八十岁时,脸色还像桃花一样娇艳,唇色鲜红美艳,肌肤充满光泽,眉毛和鬓发犹如画上去的一般,看上去像十七八岁的人。

她奉事绝洞子为师,绝洞子炼丹成功后赐给了她一些丹药,她也就成仙升天了。

乐子长

【题解】

乐子长为汉代人,北宋李昉等《太平御览·天仙》引东汉应劭《风俗通》即记其事,北宋李昉等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七“刘白云”条引唐末五代杜光庭《仙传拾遗》(称唐朝人刘白云在江都(今江苏扬州)遇一道士,自称乐子长,可知其在汉唐期间有一定影响。东晋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金丹》中记有乐子长丹法,是用铅汞丹砂等作原料。南朝梁陶弘景《真诰》中记有一“南阳乐子长”,从事迹来看与本篇所记非同一人。

乐子长者,齐人也〔1〕。少好道,因到霍林山〔2〕,遇仙人〔3〕。授以服巨胜赤松散方〔4〕,仙人告之曰:“蛇服此药化为龙,人服此药老成童。又能升云上下,改人形容,崇气益精〔5〕,起死养生。子能行之,可以度世〔6〕。”

子长服之,年一百八十岁,色如少女。妻子九人,皆服其药,老者返少,小者不老。乃入海登劳盛山而仙去也〔7〕。

【注释】

〔1〕齐:周朝时吕尚(姜子牙)的封地,在今山东偏北的大部及河北西南部。

〔2〕 霍林山:北宋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卷二七“天地宫府图”记有“三十六小洞天”,其中“第一霍桐山洞,周回三千里,名霍林洞天,在福州长溪县,属仙人王纬玄治之。”

〔3〕 遇仙人:《太平御览》卷六七二“仙经上”引《太上太霄琅书》(约为南北朝时上清派道经)说“齐人乐子长受之于霍林山人韩众,乃敷演服御之方,藏于东海北阴之室”。可知他这里遇到的仙人应是韩众(见《刘根》篇注)。

〔4〕巨胜赤松散方:成分不明,葛洪《抱朴子·内篇·金丹》中有“乐子长丹法”云:“以曾青铅丹合汞及丹砂,著铜筩中,干瓦白滑石封之,于白砂中蒸之,八十日,服如小豆,三年仙矣。”或即此方。

〔5〕 崇(chónɡ)气益精:精气得到补充增长的意思。崇,增长,兴盛。

〔6〕度世:指成仙。

〔7〕劳盛山:北宋乐史《太平寰宇记·河南道二十·莱州·即墨县》引《神仙传》作“劳山”,并说“山高十五里,周八里,在县东南三十八里”。《太上灵宝五符序》卷中“灵宝巨胜众方”注说:“霍林仙人授乐子长,隐于劳山之阴。”所以此处“劳盛山”应为“劳山”。

【译文】

乐子长是齐地的人。他年轻时即喜欢修道,于是来到霍林山,遇到了仙人。仙人传授他巨胜赤松散方服用,并且对他说:“蛇吃了这个药能变成龙,人服了这个药,老年可返还成少年。还能跟着云上下飞,改变人的相貌,增长人的精气,让垂死的人重新活过来。你要是能坚持服用,就可以成仙。”

乐子长一直吃这个药,到一百八十岁的时候,肤色还像少女一样红润。他的妻子和孩子共有九人,也都服用这个药,于是年老的都变年轻了,年纪小的也不再变老。他后来到大海中登上劳山成仙走了。

作者感言

[晋] 葛洪

[晋] 葛洪

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!

目录
目录
设置
阅读设置
弹幕
弹幕设置
手机
手机阅读
书架
加入书架
书页
返回书页
反馈
反馈
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