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释文附。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
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,开始画八卦,创造文字,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,从此文字和书籍就产生了。
伏牺、神农、黄帝之书,谓之三坟,言大道也;少昊、颛顼、高辛、唐、虞之书,谓之五典,言常道也。
伏羲、神农、黄帝的书,称为三坟,是讲大道的;少昊、颛顼、高辛氏、唐尧、虞舜的书,称为五典,是讲常道的。
至于夏、商、周之书,虽设教不伦,雅诰奥义,其归一揆。
至于夏、商、周的书,虽然传授的观点不尽一致;但他们典雅的训诫、深刻的道理,宗旨是一致的。
是故历代宝之,以为大训。
所以历代都把它当作珍宝,作为重要的教训。
八卦之说,谓之八索,求其义也。
八卦的说法,称为八索,指寻求它的本义。
九州之志,谓之九丘。
九州的志书称为九丘。
丘,聚也。
丘,就是聚的意思。
言九州所有,土地所生,风气所宜,皆聚此书也。
是说九州各地有什么,土地生长什么,气候适合什么,都汇聚在这本书里。
春秋左氏传曰: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、五典、八索、九丘,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。
《春秋左氏传》说:楚国左史倚相能读三坟、五典、八索。九丘,就是指古代帝王遗留下来的书籍。
先君孔子,生于周末,睹史籍之烦文,惧览之者不一,遂乃定礼乐,明旧章,删诗为三百篇,约史记而修春秋,赞易道以黜八索,述职方以除九丘。
先祖孔子,出生在周朝末年,看到史籍上的烦碎文字,害怕阅读的人不一致,于是就制定礼乐,彰明古老的法规,刊定诗经为三百篇,订立历史记载而修《春秋》,推演易道以废弃八索,阐述疆域而替代九丘。
讨论坟典,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,芟夷烦乱,翦截浮辞,举其宏纲,撮其机要,足以垂世立教。
讨论古代典籍,自唐虞以下到周朝为止,除去混乱,裁剪浮辞,列举宏纲,提炼机要,足以留传于世、树立典范。
典、谟、训、诰、誓、命之文凡百篇,所以恢洪至道,示人主以轨范也。
典、谟、训、诰、誓、命的文章共一百篇,是用来弘扬宏伟的至道,向君主显示规范的。
帝王之制,坦然明白,可举而行,三千之徒,并受其义。
帝王的制度,坦然明白,可以列举、施行,三千弟子,都接受它大义的教导。
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,焚书坑儒,天下学士,逃难解散,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。
到秦始皇毁灭先代典籍,焚书坑儒,天下学士,逃难离散,我祖先因此把家书藏在墙壁上。
汉室龙兴,开设学校,旁求儒雅,以阐大猷。
汉朝建立,开设学校,广泛征求儒雅之士,以阐明大的谋略。
济南伏生,年过九十,失其本经,口以传授,裁二十余篇。
济南伏生年过九十,失去了《尚书》的实体经书,靠口头传授,只有二十多篇。
以其上古之书,谓之尚书,百篇之义,世莫得闻。
根据他来源的上古书籍,称为尚书;至于百篇的含义,世间便没有谁能听到了。
至鲁共王,好治宫室,坏孔子旧宅,以广其居,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,及传论语、孝经,皆科斗文字。
到鲁共王时,喜欢修建宫室,拆毁孔子旧宅,以扩大他的居所,在墙壁中得到祖先藏有的古文虞、夏、周两代的书籍,以及传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,都是科斗文字。
王又升孔子堂,闻金石丝竹之音,乃不坏宅,悉以书还孔氏。
穆王又登上孔子堂,听到金石丝竹之音,就不拆宅院,把书都还给了孔氏。
科斗书废已久,时人无能知者。
科斗文被废已久,当时的人没有谁能看懂。
以所闻㐲生之书,考论文义,定其可知者,为隶古定。
用从伏生那里听到的书,考察讨论其中文义,对其中可以弄明白的,用隶书重新抄定。
更以竹简写之,增多伏生二十五篇。
又用竹简书写,增加伏生二十五篇。
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,益稷合于皋陶谟,盘庚三篇合为一,康王之诰合于顾命,复出此篇并序,凡五十九篇,为四十六卷。
伏生又认为《舜典》与《尧典》相合,《益稷》与《皋陶谟》相合,《盘庚》三篇合为一,康王的诰文与《顾命》相合,又拿出这篇一并作序,共五十九篇,共四十六卷。
其余错乱摩灭,弗可复知,悉上送官,藏之书府,以待能者。
其余的错乱模糊的内容,没法再弄明白,就都送交官府,藏在书库中,以等待有才能的人。
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。
奉诏为五十九篇作传。
于是遂研精覃思,博考经籍,采摭群言,以立训传,约文由义,敷畅厥旨,庶几有补于将来。
于是便费尽心思思考,广泛地考证经书典籍,采集各家之说,对词句建立解说,简化文字来呈现其含义,以广为传播其深远的旨意,期望或许能对将来有所助益。
书序,序所以为作者之意,昭然义见,宜相附近,故引之各冠其篇首,定五十八篇。
尚书的序文,表达的是作者的意思,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的,应该放在正文附近,所以把它们放在每篇的开头,共为五十八篇。
既毕,会国有巫蛊事,经籍道息,用不复以闻,传之子孙,以贻后代。
事情完毕后,适逢国家有巫蛊之事,从事典籍工作的道路中断了,因此不再上报朝廷,而是传给子孙,以流传给后代。
若好古博雅君子,与我同志,亦所不隐也。
如果喜好古代博雅的君子,与我志向相同,我也愿意交流、无所隐瞒。
尚书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