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虞夏商周谱系图
尧制五服图
禹弼五服图
伏生洪范九畴图
刘向洪范传之图
日永日短之图
随山濬川之图
林少颖先生云:禹之随山有此四节。自导岍及岐至入于海,一也;自西倾至于陪尾,二也;自嶓蒙至于大别,三也;自岷山至于敷浅原,四也。
林少颖先生说:“大禹随着山岭的走势开辟的治水道路有这四条。从岍山和岐山疏通道路一直到进入渤海,这是第一条;从西倾山开通道路一直到陪尾山,这是第二条;从幡蒙山开通道路一直到大别山,这是第三条;从岷山疏通道路到长江北岸的敷浅原,这是第四条。
皆自其水发源之处,导至注于下流,然后施功焉。
都是从河水发源的地方引导它们注入到下游,然后就可以施工治水了。
益导岍及岐至入于海,则河、济之功可施;西倾至于陪尾,则淮、渭之功可施;嶓蒙至于大别,则汉之功可施。
疏通岍山和岐山的道路让水进入渤海,则治理黄河、济水的工程就可以施行了;开通了从西倾山到陪尾山的道路,则治理淮河、渭河的工程就可以施行了;开通从幡蒙山到大别山的道路,则治理汉江的工程就可以施行了。
岷山之阳至于敷浅原,则江水之功可施。
从岷山的南面让水流向长江北岸的敷浅原,则治理长江的工程就可以施行了。”
故《经》载:治水之先后也如此。
所以《诗经》里记载的治水全部过程也就是这样罢了。
